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0章(1 / 2)

&esp;&esp;“人心”二字轻如鸿毛, 重如泰山,就像是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,捉摸不定, 千金难求。

&esp;&esp;黎筝也没想到自己会无心插柳柳成荫。

&esp;&esp;只是想解决粮食和棉花的问题,却稀里糊涂的收获了这缥缈难言的“人心”。

&esp;&esp;想了想自己来到战国时代的最终目的——安邦定国,再想想这近在咫尺,触手可得的人心, 黎筝目露坚定。

&esp;&esp;“粮票”之法, 纵使千难万险,需得过关斩将,也要把它实施成功!

&esp;&esp;而实施的首要困难, 正是新中国建立后所没有,目前的秦国比比皆是的贵族阶级。

&esp;&esp;例如黎筝这样刚被封了“万户侯”的新兴贵族。

&esp;&esp;所谓万户侯,就是执掌一万户食邑以上,取代朝廷向自己麾下的万户食邑收税的位高权重者。

&esp;&esp;当然, 黎筝这样举足轻重的存在,整个秦国也没有多少个。

&esp;&esp;大部分都是千户、百户,乃至更小一些的十户等等。

&esp;&esp;而问题是,税收和粮食是朝廷过去主动给出的,用来奖励这些对国有功者的。

&esp;&esp;黎筝推行“粮票”, 统一收缴粮食,要不要收缴这些封赏者的粮食?

&esp;&esp;如果不收缴,平分粮食的时候,又是否要将这些封赏者麾下的民众给容纳计算进来?

&esp;&esp;计算进来,就分薄了其他民众个体能够拥有的粮食上限, 会对其他民众有所不公,不计算进来, 一半是有粮票的民众,一半是照原来生活的民众,岂非分裂秦国,造成阶级差别?

&esp;&esp;黎筝皱眉苦思,总算想出了一条路子。

&esp;&esp;“把从官府、民众手中收来的粮食,和从贵族阶级收来的粮食分开计算。”

&esp;&esp;黎筝思路畅通,一条一条的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诸位大臣们听:“民众的粮食通过计算后全部平分给民众。”

&esp;&esp;“贵族们的粮食统计过后,根据的封赏等级按照两倍、四倍、六倍、十倍的规格给予他们对应的粮票,剩下多余的粮食还是平分给民众,以解决民众间的粮食紧缺问题。”

&esp;&esp;“而贵族手中的缺口,则由朝廷来统筹调剂,使用其他物资等价对换,甚至可以溢价对换,绝不亏待这些贵族。”

&esp;&esp;说到这里,黎筝忽然住了口。

&esp;&esp;不会亏待这些贵族,仅仅只是表面上的说辞。

&esp;&esp;实际上,在战争时期,璀璨夺目的满箱珠宝也比不过一仓库粮食来得更为重要。

&esp;&esp;还是那句大家都知道的著名口号“广积粮,高筑墙,缓称王”。

&esp;&esp;失去了粮食,秦国贵族们即便得到再多的等价甚至溢价物品,都无法再去供养囤积私兵了。

&esp;&esp;想通了这个关窍,黎筝心中猛然一惊。

&esp;&esp;这哪里是什么推行“粮票”,这根本就是削藩!

&esp;&esp;她是在削弱秦国贵族的利益,将权力剥夺回来重交朝廷!

&esp;&esp;如此行为,直接触及到了贵族们最为根本的利益!

&esp;&esp;黎筝倒吸了一口气,有些恍惚地想,商鞅他,是个什么死法来着?

&esp;&esp;车裂!五马分尸!

&esp;&esp;红衣少年猛然站起。

&esp;&esp;因为她突兀的动作,身边的大臣们骤地安静下来。

&esp;&esp;黎筝耳朵嗡嗡的响,却还是勉强勾起嘴角,对着众官员佯装平静地笑了笑。

&esp;&esp;“黎方才说什么来着?哦对了,说到推广“粮票”的关键,关键是——”

&esp;&esp;哪壶不开提哪壶,难道她要说关键是在削藩?

&esp;&esp;凝固了似得卡壳半天,黎筝才急智地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:“是做户口统计与管理。只有确定了手下民众的具体数目,才方便我们统筹计算,也只有知晓黎民姓甚名谁,才不容易让重要的粮食物资被人冒领。”

&esp;&esp;“在真的推行“粮票”之前,还请各位大人们先讨论下户口统计与管理的具体操作方针,黎有些事情,需要先行告退。”

&esp;&esp;红衣少年一转过身,脸上的微笑便消失了个无影无踪,她面色凝沉如水,大步离开了明亮的殿堂。

&esp;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精彩书屋